站在河南省开封市黑岗口黄河观景台上,望着眼前的黄河水,小学四年级学生沈圣博略带不好意思地问讲解员:“老师,黄河怎么有点小?”
沈圣博是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乔端镇土门苗圃希望小学学生。今年8月中下旬,沈圣博和500余名希望小学学生一起,参加了由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河南省青基会”)主办的“茅台王子 致敬奋斗”——黄河文化“豫”苗研学活动,他和很多孩子第一次见到了黄河。
黄河沿畔:与黄河母亲的初次见面
河南省青基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黄河文化“豫”苗研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探寻黄河文明的足迹,感悟黄河精神的真谛,树立保护黄河的环保意识。活动一共分为四期,沿着黄河流经的顺序先后走进三门峡、郑州、开封,最终在郑州举办结营仪式。
主办方特地筛选了“非黄河畔生活”的来自洛阳、周口、驻马店、平顶山等地的100多所希望小学的500多名小学生参加这次活动。所选的希望学校大多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乡村和山区,主办方的初衷,就是想让这些从小没见过黄河的孩子,有机会出来走走看看母亲河,领悟黄河文化和精神。
开封黑岗口黄河观景台上,孩子们紧贴着护栏注视着这位陌生又熟悉的“母亲”,眼中满是兴奋和惊叹。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见到黄河的第一时间变得很安静,只能听见浑浊的黄河水时不时地拍打着岸边,直到有个男生情不自禁地念出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余孩子像是本能反应一样,瞬间接住了下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带队老师的组织下,孩子们在黄河岸边唱响了《保卫黄河》。随着指挥的手臂有力挥下,激昂旋律瞬间响起,清脆稚嫩却情感真挚的声音,逐渐汇聚成磅礴的声浪,与黄河的涛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河岸上空,澄澈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歌声中被点燃。
很多孩子在研学手册上,写下自己当时的感悟。驻马店市平舆县郭楼街道根生希望小学学生陈紫晴写道:“我感到劳动人民在困境中披荆斩棘的坚韧,这不仅是一首歌,更是精神火炬,我要为黄河生态、文化传承发力。”
文化学习:黄河文化的沉浸式植入
“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它为我们带来文明和土壤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涝和灾难。”郑州市黄河博物馆里,讲解员在讲到黄河治河史的时候动情地说。
黄河博物馆的内容布局主要由六部分组成,从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到和谐之路、幸福黄河。由古到今,黄河的自然史、文明史、治理史在孩子们面前缓缓展开。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投入,问题也接连不断——“黄沙那么散,怎么筑成堤坝?”“羊皮也能做筏子吗?为什么不会沉呢?”当听到新时代治河举措的时候,孩子们纷纷掏出自己的研学手册,一笔一画认真记下新时代六条治河新举措。
晚上的创作时间,孩子们将关于黄河的所见所闻,用彩色的画笔涂画在纸上。同一条“黄河”在孩子们无穷想象力的渲染中,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展现。参加三门峡站活动的学生画了三门峡大坝,两旁青山蜿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尽显,大坝上还有稚嫩的笔触写下的“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字;参加郑州站活动的学生惊叹于“三桥会”的历史性交锋,画出三座不同时代的铁路大桥近距离并列横跨黄河的壮观景象;参加开封站活动的学生将在开封府感受到的历史文化和黄河融为一体。有的孩子从千年治河的历史中意识到保护黄河的重要性,还有的孩子爱国热情高涨,将黄河、国旗、长城、天安门等代表中国的元素融为一体……
南阳市方城县杨楼镇山王希望小学学生刘幼晴的图画内容元素格外丰富。“我看到黄河,就联想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河最后流入了渤海又画了海。然后这是我们农民伯伯的庄稼,是靠着黄河才会五谷丰登的。又画一个太阳,寓意着我们中国蒸蒸日上。”谈到构思,她认真说道。
周口市鹿邑县观堂镇梅沟希望小学学生刘弈萌画里的黄河被一双手托举呵护在掌心里。“黄河像妈妈,我们要保护她。”刘奕萌说这是她绘画的初衷。
走出课堂:沉浸式体验中播种文化自信
“如果说许多山里的孩子还没有机会走出大山,我们的不少孩子则是至今还没有机会走出温县。”这是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大玉兰村共青希望小学教师段俊波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出的第一句话。
这次暑期研学活动,是大多数希望小学学生第一次走出自己生活的县市。因此,除了参观黄河,主办方还特意结合活动地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安排研学点位,丰富本次研学之旅。三门峡市的行程涵盖黄河大坝实践、虢国青铜器寻宝、函谷关军事体验、地坑院非遗传承四大板块,引导青少年理解黄河治理历史与中华文明脉络;开封市的行程融合黄河教育与宋文化传承,除了观赏黄河悬河奇观,还有学习传统拓印、体验曲水流觞、游清明上河园、演宋代礼仪等,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传统文化;郑州市的行程以“黄河文明+现代科技”为主线,通过黄河实地考察、博物馆学习、新能源汽车科普和VR秦文化沉浸体验,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强精神。
翰园碑林的曲水流觞体验现场,小学生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词模仿古代文人雅士饮宴作乐;拓字现场,老师用红色的金粉纸拓印下漂亮的年画娃娃,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清明上河园里,孩子们学习传统礼仪,双手手指交叉,抱于胸前,向老师庄重地行礼,还体验神奇的木版年画,了解为什么秦琼和尉迟恭成了过年时家里张贴的门神;比亚迪郑州工厂里,孩子们感受中国科技的强大和飞速发展,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郑州行程中,许多孩子印象最深的环节是VR体验。“它让我见证了秦朝的发展,还带着我看了兵马俑。”焦作温县祥云镇大玉兰村共青希望小学学生樊致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觉得遥远的历史离自己那么近,那么真实可触。
“车子刚驶进开封市的时候,我的学生就问我,老师这里的楼怎么都这么低,不是说城市的楼都很高吗?”驻马店市泌阳县春水福和希望小学教师张用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提出疑问是这场研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情景,孩子们观察着、对照着、思考着,用实际行动来检验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研学变成了一场巨大的沉浸式课堂。
本次活动中,受触动的不只是小学生,还有带队的老师。常留萍是南阳市方城县杨楼镇山王希望小学的一名年轻教师,这是她第一次带孩子们外出参加研学活动。她告诉记者,山王希望小学坐落在一个偏远的村庄,仅有90多名学生,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是在希望工程等各方的努力下,近几年才配备完全的。
面对丰富又充实的研学活动和兴致勃勃的孩子们,常留萍深刻感受到了传统课堂学习和真实实践体验之间的差距。“我们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外出看世界的机会较少。”常留萍说道,“但是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多感受外面的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天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